古語云:“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也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?!?/span>1969年來到延安,1975年離開延安,七年的知青歲月,帶走的是在艱苦環境下磨練出的堅強意志,留下的是對這片黃土地深沉的愛。近日,拜讀了紀實文學《梁家河》,隨著習近平總書記走訪梁家河的腳步,一起去領會了屬于那個年代獨有的珍貴的回憶。
“作為一個人民公仆,陜北高原是我的根,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:要為人民做實事!無論我走到哪里,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?!奔t色紙張特別標注的話語,可以看出陜北高原對于習近平總書記的特殊意義,在他一生的事業中沒有一刻不惦念著這個陜北高原的小村莊?!读杭液印愤@本書講的是1969年1月13日,15歲的習近平響應“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”的號召,來到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村插隊,到1975年10月,22歲的習近平考上大學離開梁家河村這七年知青歲月的心路歷程。這七年,是習近平總書記人生中最艱辛、最困難、最迷茫的時期,也是其成長成熟的重要階段。初到延安,面對簡陋的環境,溝岔縱橫的村莊、高強度的勞動、城鄉之間的差距,都曾使他萌生退意。但梁家河人的淳樸使他沒有被困難壓倒,在懂得了“黃土地養育了他的父輩,也一定會以寬大的胸襟接納他”時,他開始熱愛這片土地,他用他的智慧、勤勞、為人民服務的信念、敢于實踐的行動力為我們譜寫了一名基層干部應具備的素質,時刻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。村干部要“一碗水端平”,要做行動上的巨人,要想辦法巧干,避免苦干,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,每一件事他都身體力行,當他離開梁家河時,也不忘規劃未來的梁家河。他說過了,也做到了。今日的梁家河已不再是昔日靠肩挑水、靠腿走路、靠天吃飯、山道彎彎、塵土飛揚的小村莊,當地的人們發展起了旅游業,成立了合作社,放下了鋤頭,坐在了辦公桌前,住上了樓房。村里的人都說:“聽近平的,準沒錯?!?/span>
讀完該書,感觸頗深?!耙晃锊恢?,深以為恥,便求知若渴。上山放羊,我揣著書,把羊圈在山坡上,就開始看書。一點一滴積累,并不覺得農村七年的時光被荒廢了,很多知識的基礎便是那時候打下來的?!绷暯娇倳泴τ谥R的熱愛,成為梁家河村民津津樂道的故事。習近平來到農村,帶的是兩箱書籍,閑暇之余,看的是各國專著,從書籍中尋找問題與答案,勤于思考,即使最艱苦的環境,仍然點著煤油燈看書,眼界并沒有因為身處農村而有所限制,堅持從書本中充實自己、認識社會,尋找出路。以自己所學帶領梁家河走出困境,轉變生活。
優良的家風傳承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習近平,古人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的精神使他逐漸走出個人小我的境界,《共產黨宣言》讓他對共產主義有了更加明確清晰的認識,確定了人生方向和目標,“人來到世界上,就要為人類辦好事”。經過曲折的努力,他成功入黨,成為大隊黨支部書記,在大多數知青都返城后,他并不感到迷茫,心甘情愿留下來為農民做事情,改善百姓生活。與最底層群眾共同生活,培養了習近平與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,培育了總書記“修身齊家治天下”和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、為萬世開太平”的鴻鵠大志。